不被套牢的熊(下)

授權單位
林業及自然保育署
  • 2024-08-06
  • 3:8
  • 27

改良式獵具可以避免誤捕黑熊,政府又免費提供,這麼好康,山村居民怎麼沒有奔相走告,踴躍申領?明明也一直在「宣導」
除了資訊落差,關鍵在於「信任」!
?長期以來主流社會對山區農民布放陷阱的不理解與撻伐,山豬吊的使用始終處於地下化,甚至以為是違法行為,如果出面申領,怕被政府點名做記號,甚至被移送法辦。
?所以當我們進到一個陌生的山村部落「宣導」政府免費提供改良式獵具,沒有人會告訴你,他有在使用山豬吊,無論他是農民,或他是個偶爾狩獵的獵人。何況他也會對改良式獵具的效果存疑
#怎樣做才能讓需要的人願意來領?
改良式獵具免費申領的有效宣導,必須經過相互同理、相互信任的歷程。以花蓮卓溪鄉為例,從110年開始蹲點各部落與村民溝通換發,逐漸從陌生到熟悉,但到了去年底,也才發出249組;可是隨著同仁與野聲團隊取得更多居民信任,今年3月底,已經換發了445組,短短3個月就增加了近一倍,而且由社區成立的黑熊巡守隊,去年還只有4個,今年4月已經增加為7個了。
?改良式獵具宣導不能只辦說明會、發DM、登廣告,是要觸及真正的使用者,而且讓他們願意信任。
---
提到黑熊保育的要角,大家會先想到哪些角色?學者專家、主管機關還是民間組織呢?
臺灣的自然保育最早由學者開始倡議,並由政府推動執行,解嚴之後民間非政府組織(NGO)逐漸加入,但保育能否落實,在地居民是最關鍵的角色。
在地居民與野生動物比鄰而居、朝夕相處,是保育的最前線。居民對野生動物的價值觀;以及當人獸衝突發生時,能否從社會與政府獲得支持與奧援,將決定居民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與互動模式。
因此,同理在地居民需求,協助解決問題,取得認同,並進一步邀請居民共同參與保育行動及決策,人與熊才能真正相安無事,這也是我們在花蓮卓溪、臺東海端、延平、屏東大武的努力方向。
我們會持續陪伴更多山村,讓居民不再擔心政府想「引蛇出洞」,給居民貼標籤,而是相互同理,協助解決在安全、生計或文化傳承遭遇的難題,又能不誤傷到瀕危物種。隨著更多在地居民的參與,黑熊中套索的意外也會越來越少,這比祭出嚴刑峻法卻黑數充斥更為有效。

?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「昆明-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」行動目標22:「確保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在生物多樣性相關決策制定,得到充分、公平、包容和參與,尊重他們的文化及其對土地、領地、資源和傳統知識的權利」
不被套牢的熊(上): https://youtu.be/qeam_t2BSEg